活动新闻
当前位置:泰山区文化馆 > 活动新闻

泰山区创新“1+2+N”培养机制打造非遗人才集聚新高地

发布时间:2024-08-05 发布者:adminer

  
    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、历久弥新,是中华文明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的生动见证,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、精神气质和生活愿景。泰山区位于“五岳独尊”的泰山脚下,1项国家级、4项省级、53项市级、14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传承闪耀,诠释着泰山往事。
     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,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人。但随着现代化进程、城镇化步伐的加快,不少非遗正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机,不少技艺沦为“记忆”。近年来,泰山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作为推进文化“两创”的重中之重,大力实施非遗人才振兴行动,创新“1+2+N”非遗人才培养机制,通过名家领航、双向赋能、多点发力,打造“守艺—传艺—创艺”全链条培育体系,形成以非遗人才振兴赋能非遗传承发展的“泰山模式”。
名家领航,在“守艺”中守望文化乡愁
     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,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。目前,泰山区共有代表性传承人53名,涵盖了曲艺、传统美术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技艺、传统医药、民俗等7个门类,他们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、匠心精湛。
     为全面掌握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及传承人生存状况,泰山区广泛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普查,以四级非遗传承体系建设为抓手,积极组织非遗项目申报,对非遗人才分类建档,建立动态数据库,实现非遗项目和非遗人才“同普查、同挖掘、同支持、同保护”。同时,不断加强传习活动阵地建设,先后成立泰山木雕、泰山剪纸等特色非遗工作室,打造泰山冯玉祥小学、孔子学堂等4家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,设立泰山豆腐制作技艺、泰山面塑等8处非遗传习所,常态化组织开展交流活动,加大经费支持、奖励扶持,真正让“守艺人”过得好、没担忧,让“老手艺”活起来、传下去。
     泰山皮影戏是首批国家级非遗,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遗,享有“国宝”“泰山文化活化石”“中华绝技”等美誉。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,几十年如一日锤炼皮影技艺,一辈子活跃在皮影舞台。在各级政府、专家学者的支持指导下,他先后创办了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、弄影轩小剧场,带着泰山皮影走过了全球23个国家,先后荣获“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”“山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”“首届山东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”“泰山榜样”等称号,让泰山皮影成为了泰山文化的标志性符号。
     如今,传统手艺虽然上了年纪,但总有人正年轻。“95后”的朱玉馨,是泰山皮影戏的第八代传承人,她6岁开始跟随外公范正安学习皮影戏,常年奔走于全国14个剧场演出。凭借年轻人对文化潮流的敏感度,她把现代化的声、光、电技术融入皮影表演,用新形式展现老手艺。她还尝试将泰山皮影和泰山旅游产业结合、进行商业运营,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。如今,朱玉馨正以年轻的模样,演绎着最美的皮影传说。
双向赋能,在“传艺”中传承文化基因
     高校作为知识、创新高地,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,是重要的非遗传承基地、教育基地、研究基地。泰山区整合驻地高校资源优势,创新“非遗+高校”人才培养模式,将非遗实践融入职业教育,多样化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推动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深度融合、双向赋能,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专业人才,让非遗的“种子”在校园里生根发芽、枝繁叶茂。
     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学科优势,在美术、书法、音乐、舞蹈、医药、民俗等多个文化领域,深入对接非遗传承项目,研发校本课程,聘请民间艺人、技艺大师、非遗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,把传统工艺基本知识和文化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,培养了大批学非遗、爱非遗、能吃苦、敢担当的新一代“非遗人”。学院先后打造了山东省玉雕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、立项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、荣获省市级奖项10余项,2023年被授予泰安市首批“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”。
     泰山科技学院融汇齐鲁文化、泰山文化等,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,开展非遗田野调查、开设非遗通选课程,推动非遗科学研究、建设非遗展陈场馆,打造“手作泰科工坊”“陈氏指画研究院”“大师工作室”等传习基地,开展“导师联动”“手作泰科”“校园手艺人计划”行动,举行非遗讲座、技艺传承等传习活动100余次,覆盖全校1.2万人。在今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泰山科技学院非遗展览馆建成开馆,以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生、一山”为主题,集中展示本地非遗项目、校园手艺人的手工创作,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传承非遗的空间,在推动非遗人才培养、加强保护传承上走出了创新实践之路。
多点发力,在“创艺”中创新文化发展
     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单纯依靠情怀无法持久,大多数传承人因为规模小、缺乏营销手段,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。为推动非遗技艺向非遗产业转化,带动传承人增收致富,泰山区以“非遗+”跨界发展为突破口,在乡村振兴、文创开发等领域多点发力,加强产才联动,引入培育新业态,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动力。
     非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,带动的是乡村的经济繁荣、村民的就业增收和民俗文化的赓续传承。徂徕镇南黄崖村在泰山煎饼非遗传承人李振安及其团队的指导下,打造泰山煎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,向村民传授煎饼制作技艺,成立“全域游传媒”和“全粒粮食品科技”公司,形成了健全完善的煎饼供销产业链。围绕招才引智、科技赋能,园区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,依托泰山煎饼村直播工作室、“泰山兵支书”助农直播基地,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推广泰山煎饼文化,打造乡村消费新热点。
     聚焦文创产业发展,泰山区加大非遗文创企业培育和人才培养力度,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非遗事业,鼓励引导文创企业将泰山文化与动漫形象、传统美食、玉石雕刻、传统技艺等有机结合,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、文创产品。《泰山之魅·非遗传承》系列动画片入选全省对外交流与合作资料库项目;泰安遇石记“岁岁平安”生肖系列挂件获评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;泰山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遇石记公司总经理师秀娜荣获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产业人才”。
     泰山区把非遗工坊作为推动非遗产业化的有效载体,通过非遗传承人“传、帮、带”模式,让精品非遗项目焕发光彩。全区目前拥有泰山豆腐、泰山古琴、李氏石壶等5处非遗工坊,传承人在此开展生产、培训、展示、销售等活动,有效推动了传统手工艺保护、传承和发展,也带动了就业增收,“老手艺”迸发出了“新活力”。
     泰山区还注重加强非遗传播人才队伍培养,充分发挥讲解员作为非遗交流使者的积极作用,推进文化基因解码,让非遗大放异彩、深入人心。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山东省非遗讲解员大赛泰安市选拔赛中,泰山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小刚、泰山香艺传承人吴秀欣分别荣获一、二等奖,被评为“泰安非遗代言人”。
      正是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,让无数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被时代所看到、所接受、所喜爱、所传播,让非遗从小众化技艺传承走向大众化产业发展,真正让非遗永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