馆内新闻
当前位置:泰山区文化馆 > 馆内新闻

区文旅局:做活“非遗+”文章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

发布时间:2025-04-03 发布者:adminer

  

近年来,泰山区以文化“两创”为引领,全力做好“泰山+”“非遗+”文章,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非遗力量。泰山区成功争创全市唯一山东省“非遗在社区”试点,获评全省“非遗进校园”优秀案例。

一、“非遗+系统性保护”,让传统文化活下去。保护传承是非遗工作的基础。泰山区坚持“政府引导、部门联动、民众参与、组织协助”,建立多元保护机制,制定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规划,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档工程,建立健全国家、省、市、区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,突出以人为本,创新“1+2+N”非遗人才培养机制,成立“银辉非遗传承团”,发挥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员、宣传员、指导员、推广员“四大员”作用,相关经验在人才山东网、大众日报推广。2024年,泰山区新认定省级非遗4项、区级非遗69项,非遗项目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。目前,泰山区拥有非遗国家级1项、省级8项、市级53项、区级149项,代表性传承人53位;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体验中心4处,市级非遗工坊5家、非遗传承教育基地4家,非遗研学基地1家,非遗展馆1处,非遗资源实现量质齐升。

二、“非遗+品牌化推广”,让传统文化走出去。只有讲好非遗故事,才能让非遗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,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。通过创新节庆特色品牌,以高品质的节庆展会搭建交流平台,以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释放传承活力。泰山区连续举办14届海峡两岸石敢当文化节,去年泰山非遗到韩国、日本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展陈交流6次,《泰山之魅·非遗传承》系列动画片入选全省对外交流与合作资料库项目。今年春节,“跟着央视游泰安”主题采风活动首站走进泰山区,泰山非遗成为城市文化亮丽新名片;通天街举办“老县衙里赏非遗 重拾传统年味”活动,设非遗手造、工艺品、文玩字画和小吃美食等摊位305个,提供53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,吸引游客20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800万元,活动盛况被央视综合、新闻、中文国际等频道报道8次。

三、“非遗+融合化发展”,让传统文化火起来。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,让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,是非遗赋能文化“两创”的重要抓手。通过活化利用非遗资源,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,发展乡村游、研学游,培育消费增长点,点燃文旅消费“烟火气”。春节假期,泰山区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6条,泰安万达广场、泰山吾悦广场盒子灯、鱼灯舞、社火高跷等活动引领新国潮,全区纳入统计的A级旅游景区、新业态旅游景区、乡村旅游点及休闲街区共接待游客162.51万人次,同比增长55.92%,实现营业收入9719.06万元,同比增长32.36%。非遗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,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、文创产品,徂徕镇南黄崖村打造泰山煎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,市级非遗泰山五福糕点非遗工坊成立泰山食品有限公司,“敢敢当当”城市吉祥物系列获评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