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评赏管见
叶鹏飞
评赏书法是从“法”和“意”这两个方面进行的。“法”是指法度,包括了形质、技巧、功夫等内容;“意”是指意象、意境,包含神采、气韵、情性等内容。前者在书法作品里表现为以点画为主的可以直观的有形之象,后者在书法作品里表现为无迹可寻、无形可察之相。“法”是外在的,是物质,是表象,评赏者可直接从作品上识别,而“意”是内在的,是意识,是精神,靠评赏者去理解、感悟。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“法”与“意”的完美统一体。
书法作品的“法”首先体现在用笔上。唐孙过庭在《书谱中说:“一划之间,变起伏于峰杪,一点之内,殊衄挫于豪芒。”线条必须生趣、灵巧而富有变化,点画应有方圆、藏露和轻重缓急。具体表现在两点相遇要左顾右盼、上下呼应,众点齐列要各具姿态;几横并列,要有俯仰、敛放和虚实;为竖要有垂露、悬针、折步木之别,或圆浑晶莹、或锋芒毕露、或如万岁枯藤。线条形成的过程是在时间里运动的过程,不允许重复和修饰,要强调用笔的准确性,线条的质量取决手书法家驾驭毛笔这一工具的功夫和技能。“入木三分”、“力透纸背”是书家经过长期的实践;终条达到准确境界的一种自然表现:一件书法作品,如果线条不好,经不起推敲。也就没有赏评的价值了。
其次,汉字的形体构造本身就含有美的素质,三千年的发展历史,形成了多种字体与书体,但这并不能满足书法艺术发展的需求。对书法艺术的造型来说,字形必须丰富多样,晋王羲之说:“若作一纸之书,须字字意别,无使相同”,要求书法要写出仪态万方,富有生命力的形质,不能以点画的平庸搭配为满足,《兰亭序》中20余个“之”字的形态不同也正反映证了这个观点。在评赏时,要看其字的形态是否宽窄疏密各得其宜,夸张、变形是否恪守文字演变发展约定文字演变发展约定俗成规律,不凭空臆造。有深厚造诣的书法家的作品,总是笔随势生,曲尽其美的。
再者,评赏书法不仅仅是从每个点画、每个结体上去看,要从整体上去认识。“精妙出于挥毫,巧妙在于布白”字与字的连接、行与行的呼应至关重要,书法中的整体布白就像文章一样“文似看山不喜平”,要有起承转合、委婉顿挫,有一泻千里处,也有闲云游宕处。分析字与字的连接处是否竭尽变化,断续处是否笔断意连,尤其是醒目的主线条,必须变化,避免重复。整幅字势要首尾相应、上下衔接,气脉贯通,直势、横势、斜势要配合恰当,达到平正中寓奇变,纵横交错中要有和而不同、违而不犯的效果。
另外,用墨是书家掌握“法”的技巧的一个重要部分,“字之巧处在用笔,尤在用墨”。评赏时要看其用润浓墨写的是不否不臃肿,是否温雅丰腴之感,用焦枯黑写的是否无黑气,是否有苍劲、古朴之感;用淡墨是否不乏力,有否给人以飘逸、淡雅之感。唐欧阳询在《八决》中认为:“墨淡则伤神采,绝浓必滞锋毫,肥则为钝,瘦则露骨”。是很道理的。不同的纸张,有着不同的用墨效果,浓淡枯湿的变化,包涵着更严格的要求,不可用墨的变化来掩盖笔法、布白上的弱点,要合乎情理,不做作怪诞。历史上刘石庵、伊秉绶是使用润浓墨的能手;董其昌、王文治是用淡墨的能手 ;而王铎、杨守敬又是用枯墨、涨墨的能手,这都可用来作评赏时参考的,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。所以,书法是“法”是功夫、技巧、法度在形质上的综合体现,精熟了是无可无不可的。
唐张怀瓘在其《文字论》中说:“深识书者,唯观神采,不见字形。”评赏书法,必须透过表面的感性结构,深入到内在的深层的“意”中去。
书法的“意”是贯穿整幅作品的一种精神内涵,它首先体现在神韵上,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天机流荡、动律优美、风采飘然、精神横溢而奕奕动人,富有艺术感染力,吸引人而给人以回味的余地。“书在笔墨处,书之妙在无笔墨处,有处仅存迹象,无处乃传神韵”,形质之处的无笔墨处,是书法的空灵、超逸之地,给人提供更丰富的想象之处,要让人去感受其中所要表现的意义。如欧阳询所书《九成宫醴泉》碑,字与字之间空白尚大,给人一种险劲、清俊、超逸、灵动之气;又如颜真卿书《多宝塔》碑,字与字之间空白尚小,给人一种茂密、雄浑、强健、敦厚之韵,若将两者的空间对换,那么作品的神韵将会截然不同了。笔墨和空白,是互相依存、互相制约的,有处和无处互相衬托对比,各有其意义和目的。一幅山水画,烟云出没处,可不着一笔而云烟自生。画一小船,并不画水,而水的形象就会跃然于画面上。一书法作品亦是如此,但比绘画更含蓄虚无,更有海阔天空、纵横八极之妙。因而评赏书法时的体会、感悟很重要,必须悟到书外意、弦外音。
评赏书法,只要察以象外,就能更深一步理解“意”的真谛。一些客观世界的生动形象,一经高超的书家迁想,就会在 造化中悟出天籁,而溶入书法中妙得神韵。如古代所传的张旭见担夫与人争道而悟笔法,怀素夜闻水潮声而味草韵、黄山谷见长年荡浆变结体……现在再评赏张旭的草书,似乎看到了公孙大娘舞剑器;读王羲之的书法,似乎感到白鹅在水面闲荡;读郑板桥的“六分半”书,脑子里自然浮现出一条乱石所铺之街。而看当代费新我的书法,似乎看到了他在打拳,读启功先生的书法,会联想到他治学的严谨。因而,有了评赏的感悟、想象、理解能力,对前人评论书法的“云鹄游天、群鸿戏海”、“龙跳天门、虎卧凤阙"等玄妙之词也就会心领神会了。
版权所有泰山区文化馆 地址:泰安市泰山区唐王街111号 鲁ICP备19026362号-3 电话:0538-5362575 技术支持:星际网络
今日IP[35] | 昨日IP[96] | 当前在线[16] | 总ip[156861]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